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机构动态 详细

换换物,聊聊天,年轻人眼中的可持续生活 | 成都可持续生活者④

发布时间:2021-10-11 10:55:00 本文来源: 创始人



可持续生活理念践行者

阿顺,成都集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


集思,是成都一家培育青年参与社区环保行动的社会组织。关于如何好好吃饭,选择食物,用可持续理念重新审视、定义生活的必需品,集思与其负责人尝试从青年的视角,用好玩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参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人的环保意识,影响人的行动。



01

在办公室,阿顺把用过的咖啡渣和茶叶埋进飘窗上的花箱里,这是一个简易拼接的种植箱,有两米长,40多公分宽,占据了飘窗的大部分面积。里面生长着藤三七、薄荷、碰碰香和太阳花。


“其实我以前和很多人一样是个‘植物杀手’,养啥啥死。我觉得种花挺难的。”阿顺说,“后来经过自己尝试和朋友指点,我才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需要很多东西的。不单单是浇水、晒太阳、施肥、除虫……”


在一起阳台种植的共学课上,阿顺听老师说,很多人种花,会觉得“这是属于我的花,这是我种出来的植物。”其实他没有意识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所以种一棵植物的过程,是人参与了和自然共同作用的过程。


我们常常看到一株植物在盆里非常不好养,但换个生长环境,比如拿到楼下小区的花圃里,人很少管它,它反而也能长得挺好的?因为在苗圃有阳光,有雨水,还有同伴植物的“对话交流”,有蚯蚓给它松土……生活在更大的环境里的植物能获得的支持是多种多样的。


种在盆里的花,像一个离群的人,它孤立于周围环境存在,能得到的支持也非常有限,所以会非常依赖种花的人,很难。理解阳台上发生了什么,才知道怎么种好一盆花。


“所以盆越大越有利于模拟外界生态循环,要是有个大阳台那就更好啦。我们办公室条件有限,只有飘窗,所以就用了这种比较大的花箱,光照也不好,但像藤三七、薄荷这些好养的植物长得还是挺好的。”





02


阿顺是误打误撞接触到环保这个圈子的。自称“旧物控”、“二手控”的她以志愿者身份做过很多期旧物交换的活动,后来慢慢地从志愿者变成集思的兼职人员,又从兼职变成全职。



∆换物活动


集思是一家从事青年环境教育、推动年轻人参与环保实践和社区环保行动的社会组织。加入集思后,阿顺惊喜地发现,原来“环保”这个很大的概念,可以有很多种有意思的玩儿法。


比如“火锅趴”,大家可能一开始是冲着好吃、好玩来的,但吃完火锅后的厨余垃圾处理环节、洗碗环节,可以让参与者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里接触到环境议题。



∆火锅趴


集思的小伙伴会准备多种天然的、对环境无害的清洁剂,如小苏打、无患子、茶籽粉等等,让大家去测评哪个好用,和常用的清洁剂对比有什么发现。



∆天然清洁剂


比如“零废弃野餐”,在环境优美的公园和朋友们吃吃喝喝唱歌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不同的是,大家自带水杯饭盒餐具,选择更生态的食物,不使用一次性包装,不留下垃圾,在开心玩乐的同时也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低。


比如“极简衣柜挑战”,清点家里衣柜里的衣服数量,在一周内完成各种打卡小任务,和社群里的朋友分享断舍离的感受,探讨时尚行业背后的环境问题。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自然而然地去尝试更绿色的生活方式。转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比如用塑料袋就一定不环保吗?从耗能的角度上来说,塑料袋的生产消耗的资源比布袋要少得多。塑料难以降解的特性换个角度看也是很耐用的。重复使用现有已经产生的塑料袋也是值得鼓励的环保行为。



03


集思的前身是绿色学生组织网(GreenSOS),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以“服务学生环保社团”为目的建立的绿色资源网站。他们运用自己业余时间和各自的特长为之无偿地工作和努力。


这个小小的网站,先后启动了GreenSOS绿色记者网络培训项目、成都地区观鸟推广项目、城市生态修复项目、卧龙可持续生计项目、青年月谈项目、绿色沙龙项目、大学生有机耕作体验和有机生活理念推广项目、绿色长征”灾后重建项目....... 后来集思注册成为社会组织,以“环境教育”为议题为年轻人提供交流沟通和实践的平台。


经过了多年的更新迭代,集思也面临新的发展问题。团队规模小,人手有限,“环境需要可持续,人和机构也需要可持续。“从一个对公益行业充满好奇的志愿者、到执行项目的公益人,阿顺觉得自己还需要很多学习和行动。


“后来才明白,人和花是一样的,都是需要周围环境的支持的。”阿顺在组织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建立了与成都本地社群、空间的联系,就像一株植物在土壤里慢慢伸展出根系。


回到生活里,体验自给自足,回到人群里,练习分享合作。学习生活的智慧,学习自然的智慧,看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样而丰富的世界,彼此连接。这是我们正在寻找的可持续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