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机构动态 详细

在珠三角,关于公益慈善与社区发展的美好叙事(上)

发布时间:2022-02-07 14:25:00 本文来源: 创始人


1月10日至14日,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可持续生活共学小组前往广东珠三角地区开展参访活动,拜访与社区基金会发展以及可持续生活相关的机构,学习、分享并交流各自经验,并借此拓展对于社区基金会发展与可持续生活理念的认知,并为未来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不论是倡导科学公益的三一基金会,还是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亦或是扎根于民间的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都为参访团队成员们提供了各种关于理想基金会的运行状态提供了参考;而不管是聆听绿耕发展小伙伴的经验分享,还是前往左滩村所看到的实际建设成果,让参访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城镇化农村社区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作为祖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不论是过去的“珠三角”,还是现在的“大湾区”,广州与顺德两地的实践与思路总是能为全国的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与范例。我们在这里看见了社区基金会的理想模式,也看见了城镇化农村社区的发展未来。



北京三一基金会:科学公益的积极倡导者

由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企业三一集团发起设立的北京三一基金会,是目前公益行业内倡导“科学公益”理念的一家知名机构。1月10日下午,参访团队成员来到了三一基金会位于广州海珠区时代方洲的新办公地点,和三一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黄可欣、刘畅以及王龙玺共同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三一基金会项目官员黄可欣首先向参访团员们介绍了三一基金会的概况,并且重点介绍了目前三一基金会目前主打的公益能力支持、乡村振兴以及公益创投项目版块。负责公益创投项目的高级项目官员刘畅介绍到三一基金会将公益创投项目定位于针对社会问题关键点的战略性资助。在项目遴选上,三一基金会着重选择满足有实践基础,有明显优势,有发展潜力及有合作意愿的项目开展合作与资助,从而保证合作资助的项目能够回应社会问题以及关注影响人群,并且在解决方法上实现应用与模式创新,进行策略升级,从而探索出新的工作路径然后产品化项目设计。刘畅同时也强调项目的选择也应该依托于社会需求、问题解决与机构自身发展,从而保证项目质量与能够达到预期成效。


接下来,负责能力支持业务的总监王龙玺为各位团员具体讲解了三一基金会在倡导科学公益理念方面的工作。首先王龙玺认为科学公益理念的诞生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公益活动。而对于“科学公益”的定义解释,王龙玺也认为通过工作手法去实现资源分配的最有效以及利用的最大化,是整个定义的核心概念。除此之外,“科学公益”也提倡对于理念的定义,应该是基于当前社会对于慈善与公益的动态需求,并且也应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循证表达。而循证表达对于慈善与公益的决策性行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通过基于“最佳证据”、“从业者洞察”与“目标对象的意愿与反馈”三个方面的综合考量所得出的决策,往往能够符合较为严谨与真实的逻辑关系,并且最终导致较为良好的项目成效。


经过这一番知识与经验分享,参访团员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科学公益理念的不同认知和想法。例如小李哥分享到科学公益的建构与捐赠方、理念研发团队以及基金会定位都有密切的关系,面对当前不断对于慈善公益的演变,科学公益处于理念倡导阶段,具有一定争议。但是面对这样的争议,公益慈善行业应该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包容性,应该积极思考其背后的方法论和研究意义。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城乡互助社:面对城乡社区问题的路径探索

     2001年,绿耕发源于云南,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农村社区工作,迄今为止以逾二十年在国内开展城乡社区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时间,成为国内开展同类工作的最长机构。1月11日上午,在千禾基金会小伙伴的帮助下,参访团成员在千禾基金会办公室同绿耕中心的亚军和甘传一起进行了愉快并且具有启发性的交流。


      作为绿耕的负责人,黄亚军首先向参访团员们介绍了绿耕的定位以及历史。作为发展已近20年的社工机构,绿耕定位自身为华南农村发展领域的枢纽性组织,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聚焦于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需求,利用社会组织本身的灵活性与自下而上的工作视角提供给这类村庄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与空间。

      黄亚军也同时强调说,作为专注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小而美”机构,绿耕的工作开展旨在扎根社区,精耕细作,培力弱势,最终彰显社会正义。明确这样的发展宗旨后,绿耕通过社区发展部以及培训研究部两个部门提供的两条工作路径,培育乡村自治网络并导入相关议题与支持和影响伙伴开展社区工作,以实现城乡社区人群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供更现实的工作案例,黄亚军讲解了目前绿耕在广州市从化区北部山区的乡村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绿耕不再只专注于单个村庄的发展,而是致力于建设区域性的跨村互助交流网络,从而推动乡村的区域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培育村庄骨干与自组织和搭建跨村的及城乡的互助网络作为两条核心策略:首先发展社区经济,提供可持续资金以推动社区发展,再形成跨村互助网络,最终实现城乡合作网络的搭建。黄亚军以“丰年庆”活动为例,详细阐述介绍了绿耕如何通过线下的活动搭建社群,最终以食物为媒介,搭建连接城乡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生活理念与价值的交流平台。

     

      而目前在珠三角城镇化农村社区工作的甘传,则提供了一个和成都郊区农村更相近的实际案例。甘传介绍到目前珠三角城镇化农村社区普遍面临着土地链接的缺失、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地方文化缺失、“新城镇人”与“外来人”等各种社会矛盾。而面对这样的矛盾,通过促进在地居民对于可持续生活理解、实践能力提升以及内/外部支持网络的建立,从小处出发,在各个项目点位通过议题发现、行动跟进与社区网络互助三个方面发动居民,从而尝试探索工作路径与解决方案


      在黄亚军与甘传的介绍与分享之后,参访团员也基于以上的内容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来自Workface的晶晶分享到,通过两位绿耕伙伴的介绍,让她对于乡村的现状面貌与城乡社区的问题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入地了解。我们应该避免在将农民职业化的过程中,使得乡村居民被“双重剥削”,从而使他们失去与自己家乡土地的链接。而绿耕所倡导的对于小农经济的重视和可持续生活的理念,通过丰年庆等项目的实现,对于其他的社会组织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你身边的基金会

     2009年,一群具有公益情怀的企业家和学者在广州成立了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运营至今,作为珠三角社区公益的枢纽型平台,千禾基金会的发展给同行的小伙伴们提供了不少经验与动力。1月11日下午,在紧邻中山大学的千禾基金会办公室,参访团员与千禾基金会的李妙婷,章嵘,黄励,何昕及冷黎进行了交流与互动。作为社区发展部总监的黄励首先向团员们介绍了千禾的发展历史与背景。作为立足于珠三角的社区基金会,千禾将支持成长中的社区公益组织与个人这一事项作为自身使命。


     在日常工作中,千禾积极地实践“千人成禾”这一理念,通过学习交流、多元资助、社区网络以及知识生产四个模板实现对于社区公益组织和个人的能力建设和网络搭建。 在多元资助层面,千禾期望通过识别出行动者,从而逐渐促成其组成自组织;再通过对于自组织的资助,促成其形成社区枢纽自组织,最终搭建更加立体、有机以及敏捷的区域性公益行动网络。以“同心成禾”项目为例,通过发布资助计划、孵化公益小组以及运营志愿者社群,积极帮助初入门的分散个人和相对成熟的自组织。


      品牌筹资部的总监章嵘则向团员们介绍了如何解决公益项目的筹款难题。章嵘首先提出了当下的一个筹款困境:是否有了钱就能更好地解决社区问题?章嵘认为破解这个困境的重点在于明确筹款的本质是什么:社区捐赠应该不仅是社区信任的资源载体,更应该成为社区参与的推进剂。筹款的本质应该是作为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到自身社区治理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发动居民为自己做的事情募集资源与资金,能更好地提升居民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基于这样的理念,千禾自身既是社区本土的资助者,也承担着“催化”社区内各项公益事宜发生的“推进器”:社区资源的动员应该是为社区累积“公益资产”,为后续的社区行动发生累积可能性与动力。从更高的层面来看,章嵘认为说千禾作为珠三角社区的公益枢纽机构,向上不仅应该积极对接包括企业和大型基金会在内的“外部”公益资源,更应该将链接到的前者所提供的公益资源进一步导入到珠三角本地社区、自组织以及行动个人中,从而实现参与式公益结构的搭建。


    在具体筹款渠道方面,千禾包含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面向个人端,千禾继续开展社区月捐与99公益日筹款两条路线,以回应本地居民的捐赠心理与搭建社区共建模式,并且进一步激发本地社区参与本地教育公益议题的参与;

·第二个方面是各类型的基金的建立,通过将其打造为社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小圆桌”,将多元主体卷入,促进每一类型的基金能够准确地回应捐赠人的意愿、社区议题的长久解决以及社区发展等各类需求;

·第三方面则是积极参与慈善信托等新兴筹款方式,拓宽筹资渠道。


章嵘也重点介绍了在基于社区的社区基金业务方面,千禾期待通过社区资金池的共建,为社区服务提供重要的资金补充,从而实现千禾的理念与价值的叠加。

最后的环节,千禾基金会的秘书长李妙婷向参访团员们分享了她作为秘书长的工作经验。她认为秘书长应该是作为理事会与秘书处之间的纽带,积极地向理事们做理念倡导,让其能够明白基金会当下的工作目标与工作理念,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基金会的工作提供资源支持。


例如在千禾,她设立了“周四开放日”,邀请理事会成员走近秘书处,了解秘书处的日常状态,促成理事们对于秘书处的理解与支持。而在与合作伙伴方面,李妙婷也分享到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资金资助之外,设计更多的互动,从而营造出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能够帮助基金会更好地拓展业务空间,更好地实现项目理念与目标。


最后李妙婷也在两个方面给参访团员们提出了针对成都社区基金会发展的两条建议:

·一是积极地发掘资助人关心的社会议题,在这个方面做深入探究与有效资助;

·二是做“社区治理+”的工作,尝试通过社区治理议题以外的社区议题进行社会筹款,拓展筹款思路,为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一下午丰富内容的分享与交流之后,参访团员们纷纷表示千禾小伙伴们所提供的经验分享对自己受益匪浅。大家表示作为深耕珠三角社区10余年的机构,多元的筹资渠道以及针对捐赠人意愿与社区议题导向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已经实现了一套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对于成都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