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详细

成都市武侯区探索“三个一”模式 构建社区公益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0-05-12 20:25:00 本文来源: 创始人


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

一、背景与起因

武侯区地处成都市西南部,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目前共有 13个街道,87个社区。2013年10月以来,武侯区全面启动了“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 推动了社区“两委”还权、赋能、归位,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为构建社区公益生态圈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年9月2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以来,武侯区积极探索“三个一”模式,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健全一套制度,搭建一个平台,培育一批社企,着力撬动社会资源,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构建社区公益生态圈。

二、做法与经过

(一)建立健全一套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一是成立社区发展治理专门机构。2017年10月,成立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组织部长担任主任,配备1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内设4个科室,分别为综合科、社区发展科、社区治理科、改革统筹科,负责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督导落实等相关工作。二是完善社区发展治理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1+6+N”政策体系,“1”是“社区发展治理30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侯区社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6”是指在社区发展治理中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的6个配套文件,主要涉及街道和社区优化调整、转变街道职能、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社区总体营造、社区发展规划、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标准体系等6个方面。“N”主要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的配套文件,目前主要涉及“五大行动”“一核五体系”、社区志愿服务、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培育社会企业、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岗位薪酬体系8个方面,今后还将持续增加完善。三是健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机制。完善年度工作计划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重点任务督办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调查研究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积极推进街道职能转变,促使街道回归六项主责主业——加强基层党建、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为开展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二)创新搭建一个综合平台,有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的原则,于2018年7月23日在四川省率先构建一个“管理规范、运作专业、开放多元、活力透明”的资助型社区基金会。目前,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下设1支专项基金,8只微基金,资金自主性强,运作方式和资金使用都相对灵活。一是坚持科学化研判,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社区开展4轮调研,摸清了社区中存在的资源挖掘整合不充分,项目化回应居民需求不够,社区专项基金和微基金数量不多、范围局限、活力不足等问题,切实找准了创建社区基金会的着力重点。明确功能定位,就是要打造一个集资源整合、项目支出、赋能培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支持平台。近期将重点实施社会企业培育发展、文化艺术与社区融合两大类品牌项目,以项目来带动宣传,以宣传促进筹资,以筹资推动发展;同时着力孵化培育一批社区专项基金和微基金,构建专业化赋能体系,提升专项基金运作水平,促进各类资源在社区“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锁定方向目标,制定《武侯区社区基金会筹建工作方案》,提出基金会未来五年发展战略,力争到2022年成为四川省社区基金会生态圈构建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二是坚持专业化运作,着力提升基金效能。组建专业运营团队,通过招聘社会上成熟的专业人士以及愿意做基金会、热爱公益事业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等方式,引进3名专业成熟的基金会人员搭建筹建团队;构建运行制度体系,确保规范化、常态化运行,特别是针对社区资源供给单一化、回应居民需求不及时等问题,制定基金会系列管理方法,优化资金审批使用流程,探索建立一套灵活规范的小额资金管理系统,确保基金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多元化参与,积极构建共治平台。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决策,按照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组成社区基金会理事会,负责对募捐、投资等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理事会成员的多元来源确保了理事会的代表性以及未来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构建多渠道监督体系,按照“社会建设、社会享有、社会监督”的理念,成立监事会,明确风险控制等6项监督职能,负责对理事会进行日常监督;同时搭建各类社会主体网络监督平台,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切实增强社区基金的透明度、公信力;搭建多类型互促平台,以基金会成立大会、项目推介会等各类活动为载体,助力企业开展品牌推广,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公益赞助,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构筑合作共赢之路。

(三)培育发展一批社会企业,探索构建社区公益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企业是经企业登记机关登记注册,以协助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治理、服务于弱势和特殊群体或社区利益为宗旨和首要目标,以创新商业模式、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手段,所得盈利按照其社会目标再投入自身业务、所在社区或公益事业,且社会目标持续稳定的特定企业类型。社会企业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在创新社会管理、参与社会治理、改善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武侯区将培育发展社会企业作为回应居民需求、提升社区服务、破解供给难题的重要抓手,进行积极探索。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社企培育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题小组,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有力保障培育发展社会企业工作顺利开展;开展专题研讨,摸清社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身份方面,国内尚无关于社会企业的专门立法,难以明确社会企业的合法身份,导致对社会企业的认定不清晰,且发展社会企业相应的配套制度也没有跟上,如动力方面,一些有社会目标、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缺乏转变为社会企业的动力,社区发起的社会企业普遍面临从项目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如人才资金方面,社会企业普遍面临人才、资金缺乏等问题,切实找准培育发展社会企业的着力重点。二是坚持“内外结合”,不断培厚社企发展土壤。制定武侯区发展社会企业的纲领文件,明确了培育社会企业的整体工作思路、发展原则、重点任务、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拟制扶持办法,从主体扶持、业务扶持、财税扶持、资源扶持、创新扶持等五大板块研究鼓励社会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优化社企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社区基金会平台,鼓励基金会以公益创投的方式筛选出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企业项目给予资助,支持社会企业发展。三是坚持“先后有序”,稳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在资源相对丰富、发展基础较好、社区党委组织力较强的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率先开展社区创办服务公司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在试点点位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对社区创办社会企业的做法和特色亮点进行总结,不断积累社企发展培育工作宝贵经验;便利社会企业登记,制定社会企业登记管理具体措施、办法、社会企业章程示范文本,开辟社会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可按照“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注册企业,采取业务代办、网上申报等措施,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为社会企业提供便利化一站式服务;构建区级层面的孵化培育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平台运营,为社会企业提供业务模式梳理、认证登记辅导、市场盲点挖掘、商业模式创新、资源链接、人才培训、品牌宣传等服务。

三、成效与反响

(一)有效破解“九龙治水”的弊端。通过在区级党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社区发展治理相关工作,切实解决了社区发展治理职责分散、多头管理的问题,区委社治委抓好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区级相关部门担负具体工作的牵头单位责任,树立一盘棋思想,为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创新工作,构建社区公益生态圈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有效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通过成立社区基金会,培育社会企业、社区专项基金、微基金等,不断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居民、社区两委、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为市场化推动社区服务,项目化回应居民需求,多元化构建治理格局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三)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社区基金会、社会企业运作方式和资金使用相对灵活,发掘居民需求痛点和市场服务盲点,统筹利用辖区各类资源,反哺社区发展,造福社区居民。目前,武侯区社会企业共13家,其中5家通过了2018年中国慈展会认定,在青少年教育、养老、助残等领域服务人次超过13万,多次被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亮、李璐颖)